2015扬州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 。初名《青年杂志》,第2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 ,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1925 年4月改月刊,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任务。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_政治局 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3.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4.《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的财政法令。根据冀朝鼎的建议,在行政院院长翁文灏、财政部长王云五与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策划下,国民政府开始制定金圆券发行办法,并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败亡。

二、简答题

1.1928年国民党训政的实施及其评价

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10月上旬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在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则以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还规定,训政期间,国家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党负责训练国民使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虽由国民政府总览执行,但“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必须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进行指导和监督;国民政府组织法,也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解释和修正。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以党治国的原则,确立了国民党在国家政权中至高无上的决策地位。

2.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标志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5)“八一三事变”后,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特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三、论述题

1.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重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工作关系。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打破了国民政府对日本 的幻想,南京变单边外交为多边外交,意图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将申诉政策确立为对日的主要政策, 而且在事变的处理过程中逐步强化,直到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在申诉政策实施过 程中,由于英美等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日军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

(三)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广田三原则”的提出与交涉,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图谋。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2.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中共和民主党派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及其斗争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 。初名《青年杂志》,第2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 ,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1925 年4月改月刊,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任务。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_政治局 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3.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4.《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的财政法令。根据冀朝鼎的建议,在行政院院长翁文灏、财政部长王云五与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策划下,国民政府开始制定金圆券发行办法,并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败亡。

二、简答题

1.1928年国民党训政的实施及其评价

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10月上旬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在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则以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还规定,训政期间,国家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党负责训练国民使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虽由国民政府总览执行,但“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必须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进行指导和监督;国民政府组织法,也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解释和修正。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以党治国的原则,确立了国民党在国家政权中至高无上的决策地位。

2.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标志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5)“八一三事变”后,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特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三、论述题

1.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重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工作关系。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打破了国民政府对日本 的幻想,南京变单边外交为多边外交,意图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将申诉政策确立为对日的主要政策, 而且在事变的处理过程中逐步强化,直到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在申诉政策实施过 程中,由于英美等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日军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

(三)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广田三原则”的提出与交涉,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图谋。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2.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中共和民主党派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及其斗争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