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了一个多月,2020届341万考研学子的煎熬,还是没能幸免地被疫情延长了。
昨天,北京教育考试院研招办发布公告,北京市硕士考研初试将延后至本月20日发布,全国多地如湖北、上海、江西、江苏等的高校,近日也相继发布了推迟的消息。
“大四的太难了”、“二战的更煎熬”……对于考研党来说,多一天的等待,带来的可不只是一点点的伤害。
但也别以为等到确认录取名单的那一刻,你就能从苦海中解脱,万事大吉了。恭喜你,这场奋战才刚刚开始。
正所谓读研有五难,导师难、学术难、论文难、毕业难、工作难。 考研很难,读研更需要勇气和毅力,这两者不过是围城之困。
外面的人奋不顾身地想进来,里面的人则各自经历着来之不易的收获,与日常不减的折磨。
考研是初心
你考研初心是什么?
考研前:生命如此可贵,怎能轻易放弃!如果是我,我绝不会做出自杀这等懦弱之举。 考研后:妈妈我不想努力了,我要退学。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结束的那天,同组答辩谢师的人笑着举杯,感叹了一句当年拼命考研的时候真没想到读研会有这么难,大家默契地相视一笑。
回想这一路走来,最充实快乐的时期竟然还是考研的那段日子,每天准时起床复习吃饭睡觉,心无旁骛、一路向前,只为到达心中彼岸。
然而到达彼岸之后才发现,我所向往的彼岸并非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彼岸的渡口。
考试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unsplash
考研的难,最多不过是英数政再加上10几门专业课,起码还能进行难度量化。
但读研的难,却是一个永远无法量化且更加无法被质化解构的心理命题+哲学命题。文科泡馆发论文,理科泡实验室磨数据。每天不是在赶这个DDL,就是在赶下一个DDL的路上,一刻不得喘息。
考研前,以为学术就是师兄师姐们朋友圈里发的高大上的学术论坛,或实验室各种高端仪器设备。
读研后,才惊觉原来帮导师报销发票,都需要凌晨五点爬起来去财务室排队取号。
考试更多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但未来的路可不止这么简单。/《龙樱》
考研的时候回只需要努力学习就行,但读研的时候光是努力学习还完全不够,必须要有当一个月薪500、24小时on call廉价劳动力的自觉性,还是不敢辞职的那种。
考研的时候每个人都拍着胸脯说,我是为了初心而来。而考上研之后,每个人也都在通宵熬夜赶paper的时候扪心自问,我的初心去哪儿了?
找导师难
讨好导师更难
没有提前找到导师,难;提前找到了导师,难上加难。
读研之前,我们听过无数遍类似的话,跟对一个好导师/老板,比选对方向还重要。鉴于研究生学制中导师与学生的这种深度捆绑关系,一个好导师既可以让你乘风破浪、直济沧海,也可以让你生不如死、后悔为人。
否则,这两年也不会有这么多研究生不堪重负,走上绝路的社会新闻了。
读研压力有多大,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明白。/pexels
考研之前,你可能以为研究生复试的面试就已经很难了。但考上研之后你会发现,比考研面试更难的是导师面试,而且还是三天面五个不同导师的节奏。
研究生复试好歹还有个大纲和往年考生经验参考,但除去本校考研的学生,基本都处于没有信源、没有方向、没有参照物的状态。
邮件、短信如何措辞?见面如何介绍自己?导师单独会面的提问到底会针对哪个方向?每一个问题都让你茫然地无从下手,但却还是要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因为导师可以没有你,但是你不能没有导师。
导师可以没有你,但是你不能没有导师。/pexles
研究生开学之后,只要在任何有超过2个人以上的集会里,基本流程就是短暂地礼貌问候过后,就开始各自打探导师是否确定的消息。
从导师的人生履历、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到性格爱好、同事关系、处事风格。这边传某某大牛导师手头上的名额已满,劝大家别浪费时间,这边又开始打听某某资源型导师据说性格极难相处,一定要敬而绕道。
有些人因为国庆节都快过去一半,还没有确定好导师而诚惶诚恐,而有些人在还没到校之前,就已经提前帮导师干了一整个暑假的活儿了。
焦虑和迷茫,始终贯穿着读研生涯。/unsplash
找导师还不是最难的事,更难的是学会适应和导师的相处模式。
一千个导师,就有一万种教学方式。比如有些在岗在教且有固定课题的导师,喜欢定时见面,了解一下学生的思想动态,顺便交待点活儿干。
但有些导师就比较不按常理出牌了,忙的时候三个月见不到一面。身边就有这样的经历,有同学找导师签字,曾经拼到早上六点爬起来,去学校门口等导师的车经过。
心累,是一种更大的疲惫。/pexles
导师固定会面难,不固定会面,更难。
对于固定见面的相处模式而言,每周四的下午都是隔壁宿舍小D最难熬的时候,因为这一天是导师约定好的每周见面时间。只要一靠近周四的前后两天,小D就会整个人开启郁郁寡欢、愁云惨淡模式。
但同宿舍的小C却总是表示羡慕不已,因为她导师常年神龙见首不见尾,直到毕业论文盲审之际还找不到导师签字,导致无法送审,差点耽搁毕业。
如果导师对自己不闻不问,尽管读研过程中拥有了无限自由,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方向的指引,虽然快乐,但毫无灵魂。
可如果导师对个人的生活空间入侵过多,也会让你的读研生涯充满窒息和致郁的可能。
有些初心,就在这种毫无灵魂的快乐和充满致郁的阴霾中日渐隐去。
发论文难
发有名有姓的一作更难
考研时自己骂过的那些垃圾论文——
“科科,编辑收了多少版面费,这种论考研可以发,那我也可以。” “真不知道这种非核心期刊发了有什么意义,浪费时间。 ”
读研后最终都报应回自己身上。
“跪求编辑给我发一篇论文,哪怕是C刊也可以啊,多少版面费我绝不还价。” “每天伺候老板只为在论文后面蹭一个共同作者,三作我也不介意! ”
考研之前每个人都信誓旦旦,我是来搞学术的,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很可能并不知道学术是什么。
付出良多,并非所有人知道自己为何努力。/pexels
每个考上研的人也都认真阅读过王泛森院士那篇著名的研究生入门引导文章,并且满怀憧憬,为最终毕业时能够无愧于“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这样一句评语而努力着。
但直到读研生涯开始,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的来回穿梭中日渐充满疑惑,每日三省吾身:
我真的是来搞学术的?我当初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搞学术?是什么给了我考学硕的自信?
对于读研的人来说,社畜尚且996,学术狗只有007。
每天埋头于图书馆和实验室,每到临近交论文的时候,一刷朋友圈全是读研狗的问卷调查链接,就这样还要被朋友嘲笑,“你发调查问卷的样子仿佛是一个微商”。
读研一段时间之后,有些人开始幡然醒悟,“去他的学术,我现在只想搞钱”。因为只有在搞了学术之后才知道,原来对于研究生而言,顺利毕业也能算一种奢侈的愿望啊(此处需@翟天临)。
找工作难
找自己看得上又能看得上自己的更难
考研之前:等考上研,就能去我想去的地方。
考研之后:原来考上研
,也去不了我想去的地方。
读研之后,大多数人都明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人只有经历过硕士,才能明白自己根本读不了博,不然还总以为自己不读博是因为不想读”。
于是乎大家纷纷转而投奔校招,踌躇满志地以为自己当初去不了的地方读研之后一定可以到达。
然而现实情况是,去校招才发现大厂一般都优先选择曾经实习过的人,就算没有同厂实习经验,最次也要有个同行业实习经验。
一时心头后悔,想当初要是早点想通自己搞不了学术,就应该多留心实习机会,毕竟多一段实习经验,就相当于多一个工作方向选择。
放心,不管先选择哪个方向,都总有人会后悔。/pexels
秋招两眼一抹黑,春招更加难。
不止要跟海归党一起捡漏,还要跟社招同时竞聘,简直是难上加难。自己看得上的大厂未必能看得上自己,自己看不上的公司委屈求全又会后悔当初一心考研的决定,还不如本科一毕业就去找工作,混到现在好歹还有三年工作经验呢。
想象中的职场, 总是比真实的要风光。
考研和读研,始终是一对
经典的围城之困。但只有少数人看到了,在成功跨入这座城的大门之后,才是“难”的真正开始。
很多人过于执着“要考研”,把这个目标无限放大,却忘了它仅仅只是一个短暂的人生目标,而读研却是一段具体的人生规划,考上研之后,我们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
拥有这段学历,确实能够助推我们跳过某个门槛,但门槛之后的世界所需要的,却远远不仅是两三年前,你暂时拿下的那个学历和专业。
关于考研和读研,
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