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笔试考试上周末已经结束,但相关的舆论话题却并未停息。
不少考生在网上吐槽,今年的数学题果真是难度够水平,“十分简单,其余的140分特难”。
而随之而来的考研“命题专家”李林被传泄题事件,则让这2017年最后一场重要考试,成了网上沸沸扬扬的热炒话题。
考研数学“神押题”的李林到底是谁?
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对于这次传言的第一反应就是“李林是谁”?
在12月25日之前,恐怕除了极少数参加考研培训班的同学之外,并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名字。
(来源:学术中国)
关于李林这个人的第一个关键疑点是:他到底有没有参与过考研数学大纲及往年考研试题的制定?
在他参与授课的考研机构“中试考研”的官网上,有李林的照片和资料,其中称,“(李林)是考研数学大纲的制定者之一,具有多年数学考研教学经验。”
然而,在被曝“神押题”事件后,该培训机构网站已将李林“考研数学大纲的制定者之一”的介绍,由“制定者”改为“研究者”。
(来源:知乎)
在李林本人12月26日下午发表的声明中表示:“我没有参与过历年(包括今年)的考研命题,也没有参与历年(包括今年)考研大纲的制定”
但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回应中的措辞是:“该教师及视频中所提及的老师均未参与201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工作。”却并未提及他是否参与过往年的命题。
“考研数学大纲的制定者之一”这个头衔是考研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还是另有隐情?
关于李林这个人的第二个关键疑点是:他连续多年和考研辅导机构合作授课,这件事学校之前到底知不知道?
按李林本人的说法,他2005年就开始参与考研辅导了,这次押中的题目都是过去在考研辅导机构讲了多年的老货。
(来源:微言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的《情况通报》中称“学校在《关于严禁举办教研辅导班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考研辅导活动。
而在记者采访该学院某位领导时,这位领导表示该教师“校外辅导机构兼职行为”属实,但并没有影响到日常教学。
同时,他也认为虽然该教师资历不深,但能押中题也是其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属正常现象。
他多年在考研机构上课,并被作为头牌明示大肆宣传,是不是学校默许的结果?学校并未正面回答。
(来源:微言教育)
考研数学界的真神
已经横空出世
纵观整个事件,李林这个人身上到处都是我看不懂的地方。
如果不是有大连理工上过他的课的同学证实这个人确实存在,我几乎要怀疑“李林”会不会和“王尼玛”一样,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传奇。
那段三小时考研终极押题视频,在被全网删除之前我也看了,不过打开不到十分钟我就关上了。
里面讲的那些东西我当年上大学时就没搞懂过,十年后的现在则更是一头雾水。
(来源:微博)
所以李林老师这次火了应该算是巧合还是泄题,陈大夫没有发言权,不发表意见。
但既然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组织有关专家对视频进行了研判,认为这不属于泄题,而且通过新华社等权威官媒发布了这样的定性结论。
不管在你眼里这算不算泄题,也不管你现在是满腔愤怒还是一脸懵逼,事件的结局已经写得清清楚楚:
(来源:新华社)
从今天起,国内考研数学这个领域的头牌是谁,就彻底没有争议了。
这两天里所有学生发的微博、同行的实名举报,甚至包括你现在看见的这篇文章,都相当于是给李林老师金字招牌打的免费广告。
既然大连理工大学官方意见都觉得,凭李林老师的教学水平,押中八成考题很正常。
上他的三小时押题课,比跟别的老师封闭培训一星期都管用,他的那些同行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林神的面前跪下唱《征服》?
考研老师的这壶金骏眉想必一定很好喝(来源:微博)
对于千百万考研学子来说,林神就是电,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话。
昨天我还跟我们的小伙伴聊天时还开玩笑,说明年李林老师的班门票不得涨到一两万一位。
然后当时就被朵朵diss了:“一听就知道你不懂行情,你去查查那些考研名师的封闭冲刺班现在都是什么价再说。”。
我去调查了一下,发现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明年考前一周,林神的100人封闭押题班,每个名额一口价十万块,你报不报名?
要是林神发微博说自己的冲刺班门票早晨八点在五道口现场开售,我相信前一天晚上队就能一直排到北大门口。
至于校方通报的“严肃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处理是要处理的,但板子举得倒是很高,会不会轻轻放下打不到他屁股上呢?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官网载明,李林是该校数学研究所教师,职称是中级及以下,意味着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讲师。
而凭他现在的知名度和身价,上面那张表格里所有的正教授副教授都不一定比得过。
大连理工大学如果现在说要把李林老师开除,恐怕第一个不愿意的就是本校要考研的学生。
在社会整体考研热的背景下,目前各大高校对于考研的热衷程度大家有目共睹。
大连理工大学守着这么一位“扫地僧”式的神人,却让人家当了那么多年的讲师,连个副高职称都没人家的份,现在还敢处罚人家?不怕林神觉得你这座庙太小,盛不下他这尊大菩萨了吗?
考研乱象不自今日始
更不会至今日止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乱象,早就不是一年两年了,不自今日始,更不会至今日止。事实上,研究生入学考试平均每一两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泄题事件,这已经是多年来的规律。
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考研,都爆出了大规模的泄题舞弊事件。
2012年的泄题事件,在社会上的影响尤其深远而恶劣。
当时,考研培训机构“考研教育“广州和长沙地区的负责人,通过湖南某市考试院里的”内鬼“,偷出试卷并在考前一天将全部题目及答案,通过短信群发给自己学校考研辅导课的学生。
答案泄露范围包括广东,湖南,山东等多个地市,涉及考生人数达到上万人之众。
经过长达两年的漫长调查,最终判刑的只有“考研教育“的上述两名地区负责人(他们突然变成了和企业毫无关系的”临时工”),以及直接偷考卷的内鬼等寥寥数人。
作为罪魁祸首的“考研教育”不仅没因这件事被取缔,反而在教育培训市场上博得了“连考卷都能拿到,真给力真有能耐”的“美名”,引得不少考研学生为了在后来的考试里能也分一杯羹,而慕名来报他们的培训课程。
“考研教育”的关键优势:你懂得
只要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起泄题事件,你会发现有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
新京报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时,洪教授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命题的主要环节有组织部门、命题组、命题工作要点及纪律要求等环节。只要是参加过命题的教授,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命题人泄题,就意味着将受到重罚。
目前,直接泄题者少,间接泄题者可能有之。如何加大对间接泄题者的侦查技术,还有待研究。”
李林事件的官方定性结论给全国各考研培训机构及参与培训的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堂押题课三小时押中考卷上八成的考点;原题修改了个数就直接讲;押中众多冷门甚至是超纲考点,这些都这不算是泄题。
押题这个技巧活现在变得无比安全,只要你不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原题,即使被举报了也没事。
至于“有关部门”是不是还需要顾及脸面的问题,历史也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2012年考研教育案发生后,当年两会的教育行业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不顾会议进程强行发言,要求当时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对此事作出解释并向全国考生道歉。
葛剑雄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开炮”
但袁部长面不改色唾面自干,顾左右而言他,全国百万考生不仅没等来迟到的正义,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曾经的陈大夫会为这样的新闻感到愤怒,会号召同学们为正义和公平的实现做些什么,但今天我想说,这就是考研的新常态,作为学生我们要理解要接受。
(延伸阅读:《不要问为什么公平没有来——给今年考研的同学们》)
这次泄题风波
对于大学生实际上是件好事
虽然这次的泄题风波,让很多刚刚参加完考试的同学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但我依然觉得,这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是件好事。
至少关于考研泄题话题的讨论,能让很多同学认清考研和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大学里的考研热,在我眼里就是一场非理性的狂欢。
根据大学声调查的数据,目前大学在校生里有比较明确考研意愿的占了七成以上,而对考研完全没兴趣的仅占不到5%。
根据我们能找到的数据,2017年辽宁高考报名20.85万人,而2018年考研该省报名1
0.16万,比2017年增加了20%;四川省2018年考研报名11.95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45.87%;
而从全国的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高校入学的近400万本科生里,竟有200多万报名参加了考研的考试,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
(来源:网易新闻)
考研已经成了大学生里的全民运动,千军万马来挤独木桥,考研的入口人数猛增,出口的情况怎么样呢?
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实施的是双轨制,保研(推免)和考研两种入学方式之间实际上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而从201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推免生新政,禁止生源高校设置留校限额,禁止将报考本校作为选拔推免生的条件以来,推免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急剧上升。
而且越是好学校,招收的研究生里来自推免的比例越高。
以上海交大为代表,一部分双一流高校的热门专业招收研究生新生时,已经是80%,90%甚至100%来自推免。
而且相当一部分985高校的推免生比例已经超过了教育部要求的不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0%的规定。
学校已经找到了绕开50%比例规定的有效方法:把更多的推免名额给学硕,比如学硕名额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推免,然后把统考生都放在专硕里,这样按整个学院或学校来算,推免占比就还在50%以内。
高校本身有动力接收更多的推免生,接收更多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推免生,因为这些学生基础更好,带起来更容易,研究生期间表现更好。
将来研究生招生的趋势就是:保送成为主流,考研作为补充;保研横向流动(一所双一流保到另一所双一流)逐渐成为主流,纵向上升逐渐减少。
将来几年每年你都会看到研究生大扩招的新闻,但具体到你考得专业却往往是缩招,扩的都是推免名额,考研的同学们根本享受不到。
(来源:知乎网友 @贱贱)
占总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挤得却是一条越来越窄的小路,这就是目前考研的现状。
在调查中,81%的学生表示自己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是要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
大学生考研热的最重要驱动力,就是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普遍困难。
在央视新闻里,每年都是大学生就业状况最困难的一年,相当比例的同学本科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他们来说,考研就成了给自己学历加码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从2015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阶层流动的大门越来越窄,这也伴随了考研报名人数的猛增。
相当多的同学是被裹挟着加入考研大军的,全宿舍都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加入了。
报了名的里面,很多都不去考试或只考一两门就放弃,到最后一门的时候考场经常能空一半的座位。
因此这些年只要有小伙伴跟我咨询是不是要考研的问题,十个里有九个我会建议他不要考,不要跳这个坑。
我在这里再说一遍我的观点:除非你是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我就是要考公务员/要做教师/要做医生/要挤进学术圈/已经找好了门路,否则你走上考研这条路要慎重,不要做2000年卖房子,1949年加入国民党这种事。
考研就是个坑,这个考场上既没有效率,也难找到公平。这样的常识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